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一位严重心衰患者在北医三院完成人工心脏手术今日出院

时间:11-16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33

一位严重心衰患者在北医三院完成人工心脏手术今日出院

一根电缆、一个控制器和两块电池,这几样装备将成为老杨往后生活中“心的能源”,而电缆的另一端则和他胸腔内的一颗“机械心”相连接。谈起人工心脏,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各种机械仿生心脏的科幻画面,然而人工心脏不仅仅代表“科技与狠活”,更是心脏外科医生眼中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命神器”。今年63岁的老杨得心脏病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被诊断为二尖瓣反流的他,一直没把这事太放心上,也没有规律去医院复查超声心动。直到他出现了严重的胸闷憋气的心衰症状,明显面颊暗红、口唇紫绀,才来到医院就诊。9月21日老杨被收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超声心动的结果极不乐观,二尖瓣极重度反流,射血分数只有30%,老杨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已经扩大到了80mm,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雪上加霜的是,老杨还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只有通过血液透析才能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去,这对于心衰的治疗更增加了一分难度。心衰的病因不解除,老杨的症状就无法得到缓解,因为急性左心衰造成呼吸困难,老杨不得不在术前就进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而且,患者脆弱不堪的心脏功能也经受不起外科换瓣手术。针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心衰治疗团队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虑到患者心脏功能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如果选择心脏移植,很有可能在等待合适的心脏供体期间病情恶化,从而丧失最佳的手术窗口期。最后,经过与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医生们决定为老杨植入人工心脏-左室辅助装置。辅助人工心脏分为左心室辅助、右心室辅助和双心室辅助,老杨主要是左心泵功能衰竭,因此植入的是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示意图老杨的心脏无法泵出人体所需的全部血流量。在心室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中,患者的心脏依旧处于跳动状态,血液将在心室辅助装置的泵里流动,伴随心脏一道工作,补充原有心脏无法提供的那部分心输出量。这注定是一台不平凡的手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提高救治成功率,心脏外科术前多次组织联合讨论和会诊,邀请人工心脏厂家进行技术指导,联合超声、麻醉、手术室、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等多学科和专业进行专项培训。10月12日,手术室内外的空气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患者被送入手术室,一切术前准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动静脉穿刺,留置经食道超声,体外循环开始预充,人工心脏设备装载和调试。由于晚期心衰患者凝血机制差,老杨的心肌脆弱,容易撕裂。术中,心脏外科凌云鹏主任小心翼翼地将左室辅助装置的泵头缝合到心尖位置,这项操作不仅需要位置准确,更需要做到滴血不漏。团队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左室辅助装置辅助装置的另一头和主动脉相连接,自此,人工心脏和自体心脏形成“并联”,辅助患者心脏进行血流输出。手术顺利结束,但“万里长征”仅仅走了第一步。术后,凌云鹏主任为患者查体人工心脏和身体的“兼容”过程往往十分艰难,血泵造成的血液破坏可能会导致血栓或者出血性并发症,同时连接控制器和电池的电缆也可能有感染的风险。更要引起重视的是,正常心脏可以根据人体状态对血流进行调节的,而人工心脏的血泵是固定转速,无法动态调节。心脏外科郑惠萍副主任医师连续多个日夜坚守在患者床旁,根据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人工心脏的各项参数,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各脏器功能的稳定。在接连度过肾衰和感染等重重关卡后,老杨和人工心脏已经逐渐兼容,并于11月10日顺利出院。如今的他能吃能睡,能活动能下地,心情也明朗起来,与入院时的状态判若两人。患者出院前与医护团队合影出院时,老杨和家属为心脏外科凌云鹏主任和全体医护人员送上锦旗,“科技领先,团队卓越,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老杨得以延续的生命毫无疑问要归功于如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众多医护人员的坚守和努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7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超过100万,然而我国每年心脏移植的供体仅不足千例,人工心脏的出现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他们或通过人工心脏作为过渡,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或永久保留,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北医三院心脏外科将一如既往地精进技艺,在终末期心衰患者机械辅助治疗领域不断创新,力争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杨航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